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1378|回复: 1

有了这个手电,怕黑?不存在的!Cyansky K3 V2

[复制链接]

93

主题

11

回帖

523

积分

高级会员

积分
523
发表于 2023-7-4 18:45:3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K3是CYANSKY在去年推出的远射战术手电,今年K3有了升级版K3 V2,光通量从1600lm提升到2000lm,聚光远射效果更上一层楼,简单对各项性能做个介绍,下文中简称“K3 V2”。
过硬的战术外观,便携又实用
K3 V2的外包装没有变化,仍然采用带一体挂槽的硬质纸盒包装,白蓝黑三色配色,印字清晰,数据特征醒目,图案印制和特性指示做了更新,让人对内部物品的特点一目了然。
包装内是塑料一体成型的容纳仓,包括手电一支、充电线一条、手电套一个、手绳一根、说明书一份、备用尾部胶帽一只、备用防水橡胶圈两根,以及质保卡一张,电池在筒身内部。
K3 V2的外观与K3也几乎没有区别,甚至型号印字也没有突出Pro。这种灯头直径大于筒身的一般都叫中头手电,K3 V2的灯头有5道剑尖状的刻槽,彰显战术筒的定位,筒身大片的长条形防滑凸纹倒角充分,为的就是提高握持的稳定性和使用的便捷性,同时兼具一定的通风散热排汗效果,尾盖的纵向条纹,也便于拧动时手指发力。
K3 V2使用轻量化、高强度、易散热的铝合金制作,测量一下全长约为153.5mm,灯头外径40mm,筒身直径约25.5mm,空桶净重132克,带一节原厂21700电池的使用重量刚刚超过200克,算是一款轻量化的装备,便于携带使用。
K3 V2表面采用黑色军规三级硬质氧化抗磨处理,反光不是很强,也是战术筒的特有处理方式,白色镭雕印字,彰显做工和品质,具备细腻的表面质感,筒身的环纹具有良好的手感和握持稳定性,便于稳定使用。
K3 V2的筒身壁厚达到了2mm,其抗跌落高度达到了2米,掉地上几乎不会损坏,最多磕碰露白。尾部是两个U型开槽,其中一侧还开有双手绳孔,可以安放手绳,同时不影响手电倒立,防止使用时手电掉落。
拧下K3 V2的尾盖,可以看到负极部位的镀金塔状弹簧,粗径弹簧+表面镀金,可以减小电路内阻和电路外压降,保证电压更高作用在灯珠,确保发光功率。端面导电的设计,可以稍拧松尾盖彻底断电,确保安全。
灯头处的正极做了升级,用镀金弹簧代替了原来的导电触片,前后双弹簧的设计方案,更符合战术手电的定位,可以有效防止战术使用时的强烈冲击振动,而使手电断路或跳档,避免光照不稳定。
K3 V2在筒身与尾盖接缝处安装有一个不锈钢镀黑抱夹,夹子弹性很好,夹持厚度大,除了使用手电套携带以外,我更习惯直接将K3 V2别在腰带上,方便携带,随手就能取下使用,非常方便。
更亮的照明效果,黑夜不再黑
K3 V2使用一颗流明纳斯Luminus的SFT40灯珠作为发光核心。这是一颗小核心、去果冻的LED灯珠,Cyansky重新调整了驱动电路,最高可以发出2000lm光通量,可以带来比K3更亮的照明效果。
K3 V2使用一体成型的铝合金光面反光杯,深灯杯、光面光杯配合小核心去果冻灯珠,灯头口径达到32mm,这都是远射型手电的标配。
灯头表面采用一片钢化光学玻璃镜片,其表面有防反射增透涂层,可以有效保护灯头并提高光线出射率,在较远的距离投射出一整片的黄色,这就是筒友常说的一杯黄水,也就是照明使用时灯珠发出光的实际光路。
K3 V2的光斑也体现出明显的聚光手电特征,中心主光斑小而亮,保证了较好的聚光效果,照明距离远;外围副光斑亮度比较均匀,带来柔和舒适的环境辅助照明,主副光斑之间、副光斑与环境之间的交界明显,也没有频闪,长时间使用不会觉得累。
再来完整地看一下光柱,主光柱出筒以约3°左右发散,确保了良好的聚光效果,副光斑开射角度约为80°左右,与主光柱亮度差距大,在黑夜拍摄不是很明显,这是聚光手电的显著照明特点。
通过升级,K3 V2的中心光强接近12.5万CD,在实际使用中可以看到中心亮度很高,光斑直径也较小,更多光线被集中投向正前方,最远射程能够达到700米,这基本也就是人在黑夜裸眼视力的极限了。
光通量大、副光斑也有较好的铺路效果,特别是在水泥路面这种反光好的路面,把手电灯头稍向下偏,能够带来很亮很清晰的照明效果,路面清晰、周围环境通透、正前方高亮,确保夜晚行路安全。
强大的打击能力,应急有大用
K3 V2的灯头显得很强壮,壁厚达到4mm,灯头顶部为六瓣莲花状攻击头,其中间隔三个顶部各有一颗高硬度的锆珠,锆珠外表圆钝、内敛低调、硬度更高,是防卫的好工具。
K3 V2的尾部有两个U型凸耳,能够贴合拇指抵住方便发力,而且能够增大拇指贴合的表面积,减小冲击时的压强,这些设计都是为了应急保障。
遇到紧急情况时,锆珠就成为可靠的救生工具,不用太大力气就可以爆发强劲的冲击力,轻松点击两下,即可击破5mm厚钢化玻璃,手电本身功能也不会损坏。除了破窗营救,在危急时刻也可以用作徒手防卫,是应急的好工具。
U型凸耳的一侧,还有双手绳孔,可以配上防脱手绳,击打起来更随心所欲,也不怕手电脱手,而且也不影响手电倒立使用。
除了抗振,K3 V2也有IPX8的电子产品最高防水等级,筒身两侧螺纹都有防水密封圈,周身也没有多余的开孔,雨雪等恶劣气候条件,甚至进入水下2米,同样不会进水损坏,日常可以放心大胆使用。
灵活的调控操作,功能更丰富
K3 V2采用尾部、颈部双开关控制,尾开关为主开关控制电路通断,颈开关为副开关,操作手电调光换挡。主开关为正向开关,表面有胶帽覆盖,并有LOGO作为防滑纹路,以增加控制时的手感,胶帽表面直径14mm,尾部的U型开口较长,方便按动时手指的卡位。
尾部开关的好处就是,便于在黑暗中凭手感快速找到开关的位置并操作,正向握持K3 V2,操作尾部开关很顺手,键程大约3mm左右,触发灵敏、阻尼适中、手感清晰,轻按点亮手电,重按发出“咔哒”声实现完全开启。
K3 V2具有亮度记忆功能,轻按尾部开关就能一键点亮记忆亮度,松手即灭。如果经常在战术条件使用,可以调整为极亮再关机,这种一键静音开启极亮松手即灭的战术操作方式,也是战术手电的主要功能。
K3 V2的侧开关位于灯颈的平台位置,电子开关,表面由金属键帽覆盖,通过颜色与筒身作区分,方便快速发现位置。键帽表面直径约为9.5mm,表面是同心圆环纹,手感比K3的平面型更好。
另一个升级之处就是,侧按开关的中心有一颗红绿双色的电量指示灯,开机后将点亮3秒,提示使用者当前电量情况。
由于筒身的长度和直径足够,所以K3的侧按开关操作起来也很顺手,能够握满便于发力,侧开关键程约1mm,按动的反馈比较清晰,基本不会误操作,带着手套也能精准使用。
K3 V2有4个常亮档位,按动主开关开机状后单击侧开关,实现低亮30lm—中亮150lm—高亮450lm—极亮2000lm的正向调光循环,四个档位的设计,可以快速进入需要的亮度。
开机后,长按侧开关,K3 V2即开启双阶的变频爆闪,变频爆闪能够增强瞬间眩晕效果,长按副开关一触即发,实现灵活快速的战术操作,也是应急处突的好方式。
除了战术功能,K3 V2还有非常实用的2lm微亮,晚上开启完全不需要眼睛适应亮度变化,而且还能大幅延长使用时间,这么实用的日用功能,只要在关闭状态先按住侧开关,再重按主开关就能开启,也很方便。
稳定的性能表现,温控保续航
使用照度计连接电脑画图,同时连接双通道热电偶测温,对K3 V2做实际测试,由于K3 V2的聚光性较强,为了防止超出照度计量程,灯头距离照度计大约1.3米。
K3 V2一共有5个常亮档,每档的光通量对应的照度值:微亮2lm、30lux—低亮30lm、839lux—中亮150lm、3950lux—高亮450lm、11020lux—极亮2000lm、49800lux,如下图所示,极亮档位照度大幅提升。
开启极亮档位2000lm后,照度有小幅下降,大约两分半开始两阶段降档,降档后照度在温控电路作用下又能显著回升,最终略高于高亮档位,等比例换算,大约为600lm恒流输出。
这是由于K3 V2使用了温控电路,可以自动根据工作状态和电路仓内的温度,自动调节亮度输出,灯头显眼处还有三角形的防烫标志。
在照度测试的前10分钟内,我两次开启极亮档位,灯头和筒身温度都在快速上升,随着降档后输出的下降,两处温度也逐渐趋于平缓,筒身温度逐渐接近灯头温度,说明筒身也在参与散热。在室内23.2℃左右的不通风环境下,10分钟内灯头温度最高44.5℃,筒身最高温度40.2℃,这个温度控制还是不错的。
续航大约半个小时,温度和亮度接近平衡状态,读取灯头温度为45.5℃、筒身43.5℃,手摸略有一些烫手,温度控制比较到位,如果在室外通风环境使用,温度能控制得更低。
在测试期间,我可以多次手动开启极亮档位,每一次的最高亮度逐渐下降,这与电量不足有关。约1.5小时后,K3 V2开始逐级降档,如果不加人为干预,K3 V2在极亮档位的续航时间超过2小时不成问题。
全能的照明工具,居家户外常备
最近疫情反复,心情烦躁,有机会就叫上三五好友去爬山、去露营,带着K3 V2每每都被围观,清晰集中的远射照明效果就是营地里最亮的仔,指哪照哪,害怕黑?不存在的!
总的来说,K3 V2升级版战术远射手电,是军警巡逻、自驾露营、登山搜救、夜爬探洞、居家应急的良好照明装备,你也来一只呗。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

主题

23

回帖

76

积分

注册会员

积分
76
发表于 2023-7-11 11:40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楼主的测评真是很用心,也专业,赞一个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大旗门

GMT+8, 2024-11-21 23:49 , Processed in 0.022496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